斑比亲妈

只萌ME/SK/盾受/00Q

慧纹与顾绣

SAUCE沙司:

《红楼梦》用一大段文字描述了一种绣品——“慧纹”:

这边贾母花厅之上共摆了十来席每一席旁边设一几,几上设炉瓶三事,焚着御赐百合宫香.又有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的点着山石布满青苔的小盆景,俱是新鲜花卉。又有小洋漆茶盘,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,里面泡着上等名茶。一色皆是紫檀透雕,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。

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,名唤慧娘。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,他原精于书画,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,并非市卖之物。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,皆仿的是唐,宋,元,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,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,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。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,或诗词歌赋不一,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,且字迹勾踢,转折,轻重,连断皆与笔草无异,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。他不仗此技获利,所以天下虽知,得者甚少,凡世宦富贵之家,无此物者甚多,当今便称为“慧绣”。竟有世俗射利者,近日仿其针迹,愚人获利。偏这慧娘命夭,十八岁便死了,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。凡所有之家,纵有一两件,皆珍藏不用。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,因深惜“慧绣”之佳,便说这“绣”字不能尽其妙,这样笔迹说一“绣”字,反似乎唐突了,便大家商议了,将“绣”字便隐去,换了一个“纹”字, 所以如今都称为“慧纹”。若有一件真“慧纹”之物,价则无限。贾府之荣,也只有两三件,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,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,一共十六扇,贾母爱如珍宝,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, 只留在自己这边,高兴摆酒时赏玩。


这回我们不仅能找出“慧纹”的原型“顾绣”,我们还可以找到贾母这十六扇“璎珞”的原型。


(璎珞本来是项链的意思。但红楼梦这段描写里,看上下文,璎珞很可能是紫檀木镶嵌绣品的小屏风。这个用法是比较奇怪的,目前我没有合理的解释。)


顾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。韩希孟是顾名世的孙媳妇,韩希孟嫁入顾家,正值露香园鼎盛时期,高朋满座,衣食无忧。她的丈夫顾寿潜师从董其昌。


明崇祯七年(1634年),韩希孟以宋、元名画为蓝本,摹临刺绣,历经数年,汇成八幅方册。其中的《洗马图》仿赵子昂风格,《女后图》摹宋画风格,《米画山水图》仿米芾笔法,《花溪渔隐图》仿元代王蒙笔法……册尾有其丈夫顾寿潜的跋文,董其昌也逐幅题词。这便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堪称绣画第一藏的《顾绣宋元名迹册》。这些作品已达到让人分辨不出是绣还是画的意境。董其昌称赞她:“精工夺巧,同侪不能望其项背……人巧极天工,错奇矣”。


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《顾绣宋元名迹册》:












韩希孟创立"画绣"阶段是顾绣发展的初期,她的绣品多为艺术创作,世称"韩媛绣",基本用于家藏或馈赠,不是用来谋生的工具,跟《红楼梦》里所说的一样。


在韩希孟之后,顾氏家道中落,逐渐倚赖女眷刺绣维持生计,并广招女工,从此顾绣由家庭女红转向了商品。据清代嘉庆年间《松江府志》记载,顾兰玉"工针黹,设幔授徒,女弟子咸来就学,时人亦目之为顾绣。顾绣针法外传,顾绣之名震溢天下"。清代道光年间,松江丁佩既精刺绣又通画理,著《绣谱》,于顾绣"心知其妙而能言其所妙者"。"后以仿效者皆称顾绣,绣品肆竟以顾绣相称榜,凡苏属之绣几无不以顾绣名矣。"


如此看来,顾绣符合红楼梦中所说“慧纹”的特点只在韩希孟进行创作的时期,后期顾绣成为量产型的商品以后,就不再具备文人题跋赞叹的艺术品资格。


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,并非市卖之物”“皆仿的是唐,宋,元,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”“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”“他不仗此技获利,所以天下虽知,得者甚少”。


所以贾母的这一组屏风,原型应该就是故宫这套韩希孟的《顾绣宋元名迹册》。


我们可以猜测,作者是在什么地方,什么时候见过这套具备文人画特点的绣品呢?


再说一下,这套作品里有个小彩蛋:第三幅画上绣的女子正在补龙袍。对页为董其昌题诗:


龙衮煌煌,不阙何补。


我后之章,天孙是组。


璀璨五丝,照耀千古。


娈兮彼姝,实姿藻黼。

评论

热度(113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